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  >  武威市

从沙化到绿化 ——武威市防沙治沙工作纪实

 2019/10/16/ 18:04 来源:武威日报

  典型带动荒漠变绿

  “沙海绿洲”八步沙是西北防治荒漠化历史的一个样本。半个世纪前,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八步沙黄沙肆虐、沙逼人退。如今,经过多年治理,八步沙已披上绿装,享誉西北,充满了传奇色彩。

  一株株瘦削的枝条上,绽放着一簇簇耀眼的黄花,梭梭、沙枣、红柳等沙生植物郁郁葱葱,勾画出一条绿色隔离带,阻挡着风沙侵蚀的步伐,孕育着绿色的希望。

  谁能想到,38年前,这里是一片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寸草不生、黄沙漫天。沙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移动,严重侵害着周边10多个村庄和2万多亩良田。1981年,古浪县土门镇石满、郭朝明、贺发林、张润元、罗元奎、程海六位老汉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了八步沙林场。    

  这几位普普通通的西北治沙老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六老汉”。

  “六老汉”三代人抱着护庄稼、保饭碗的质朴愿望,不畏恶劣环境,无惧艰苦劳作,默默地用生命和汗水抵抗风沙的侵蚀,浇灌出了葱葱绿荫,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小家园,也守护了古浪的大家园。

  38年治沙造林21.7万亩。他们的朴素情怀、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点亮了治沙造林的希望之光,谱写了让沙漠披绿的生态壮歌。

  在与干旱和风沙长期斗争中,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治沙愚公”同心同行,让沙漠披上了绿色,阻隔了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合拢。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石羊河林业总场,以治沙造林为已任,完成治沙造林70万亩,封沙育林草27万亩,在民勤风沙前沿构筑了一条长108公里、宽4公里左右的生态安全屏障;全国治沙英雄石述柱带领民勤县宋和村村民坚持不懈开展治沙造林,书写了宋和村风沙抗争的历史;全国治沙标兵张生成、全省防沙治沙标兵王银吉在凉州区长城镇腾格里沙漠南缘,压沙造林几十年如一日,实现了区域生态的明显改善;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及其后代们发扬愚公精神,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封育37.6万亩,阻挡着风沙侵蚀的步伐,谱写了一曲治沙壮歌。

  防沙治沙,每个武威人都是主角,每一个人的努力都弥足珍贵。他们不分性别、年龄、身份、职业,有农民、有牧民、有工人、有干部、有学生、有军人,人人都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绿色诗行。

  科技引领“点沙成金”

  若干年前,民勤泥沙横流、千沟万壑,人们因无法生存而外迁。如今,这里发生着不一样的故事。

  稻草、麦秸等植物茎秆被民勤派上了新用场。在沙漠表面铺设成不同形式的草沙障,增大沙漠表面粗糙度,消减风力,阻止流沙移动,截留雨水。

  让沙丘不再流动,人力难支。秋日,在腾格里沙漠,一台绿色的大型压沙车正在作业,车轮驶过,两排麦草沙障便被植入沙漠里。民勤县林草局负责人说:“一台压沙车每天可铺设草方格数十亩,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压沙的效率。”

  科技进一步,黄沙退百步。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压沙造林、封沙育林草……为了让黄沙退后,民勤人聚集智慧,老虎口不再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重现碧波,有效阻止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

  在进行生态建设的同时,如何让群众过上致富奔小康的好日子,是民勤县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工作中高度重视的问题。

  马俊河的家在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之间的一小块绿洲上,那里流传着苏武牧羊、金戈铁马、骆驼摇铃、远古商队的故事。2006年,他和老乡韩杰荣建立民勤志愿者绿洲行动网站,号召在各地的民勤人回乡压沙、种植梭梭林,拯救家乡。多年来,马俊河和志愿者们种植了3万余亩、1450万株梭梭树,近1400万平方米的荒滩和移动沙丘恢复成了绿洲。

  由防沙固沙向治沙用沙转变,梭梭成了民勤一块块绿洲的“卫士”,也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的“聚宝盆”。过去普通的沙生植物在科技的力量下逐步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宝贝”,梭梭接种肉苁蓉、人工沙葱种植等开始在民勤崭露头角。

  治沙的过程,也是一个与沙搏斗与沙为友的过程,只有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方可化被动为主动。    

  我市坚持科技支撑,深化与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努力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大力推广“麦草沙障+沙生苗木”、“固身削顶、前挡后拉”等治沙技术和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命名的“母亲抱娃娃”民勤治沙模式,开展大规格苗木营造林技术、多树种混交治理模式、优良品种引进驯化、梭梭等沙生灌木平茬复壮更新、柽柳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祁连山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开展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机械压沙技术试验示范,在老虎口、青土湖等区域建成不同类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区,集中展示棉花秆、砂砾石、尼龙网、土工编制袋、粘土沙障、化学固沙等治沙新技术、新材料20多项。

  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林业产业,逐步形成了以酿造葡萄、红枣、花卉、林木种苗、林产品加工、中药材种植、特色养殖等为主的多门类、深层次、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业产业化建设框架。以酿造葡萄、红枣、枸杞等为主的经济林果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6.88万亩,种植甘草、板蓝根、麻黄、锁阳等沙生药用植物10万亩。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