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  >  武威市

从沙化到绿化 ——武威市防沙治沙工作纪实

 2019/10/16/ 18:04 来源:武威日报

从沙化到绿化

——我市防沙治沙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张尚梅

  从黄沙漫漫到遍山绿色,从沙逼人退到治沙致富,翻开武威林业的发展史,就能够清晰地看出,这是一部同风沙抗衡的斗争史。

  长远规划政策支持

  武威,毗邻我国第三、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这里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处于全国荒漠化最前沿,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优化“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布局,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和国土绿化行动,至目前,我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71.75万亩,封育253.62万亩。

  在沙漠腹地采访,最让记者震憾和感动的莫过于治沙人的故事。

  他们在治沙点遭遇了暴雨,附近没有车辆、没有树林,只好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包在头上,脑袋向下蹲在地上尽量保护头部……

  治沙人的艰辛一言难尽:他们的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下变得如同泥炭一般黝黑;多变的天气让他们在冰与火之间反复锤炼;很难准时吃饭,更不用说规律的作息时间,很多人因此患上慢性胃病,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中有四位因消化系统疾病早早离开人世。

  土地沙化只需要几年,而彻底恢复则需要上百年。这场阻击沙化蔓延的战争中,所有人都全力以赴。

  治沙,全市动员、全民尽责、全社会参与,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我市制定了《武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武威市生态屏障行动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明确提出生态治理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科学编制了《武威市防沙治沙总体规划》,提出防沙治沙目标任务、区域布局、建设内容和政策措施,持续推进防沙治沙。我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武威市防沙治沙条例》颁布实施。

  每年利用“3·12中国植树节”、“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形成了干部谋划防沙治沙、群众参与防沙治沙、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我市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造林绿化。采取个人、联户、企业承包经营的方式,承包到户国有治沙生态林180.92万亩。探索“互联网+防沙治沙”模式、众筹治沙造林,争取“小渊基金”造林绿化项目在民勤县、古浪县治沙造林1.17万亩,投入资金757.14万元;争取“蚂蚁森林”项目,动员社会力量捐资4000万元,在民勤县、石羊河林业总场压沙造林8.85万亩、植树681万株;争取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碳汇林公益项目,捐资40万元资助凉州区治沙造林,开启了甘肃省社会和企业捐资林业建设的先河。

  一组数字显示,全市荒漠化土地3262.8万亩,沙漠化土地2289.01万亩,较2009年分别减少31.7万亩、9万亩,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减缓,呈现出面积减少、程度降低的“双减双降”态势。

  创新机制规模治理

  初秋的青土湖波光粼粼,水鸟蹁跹。受益于连年的生态输水,这里已形成106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

  老虎口,一个个草方格密集排列,俨然如持枪执戈的士兵,守护着这里的人们。一眼望不到边的梭梭草,把“沙老虎”牢牢摁在地面上,风小了,沙尘起不来了。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在民勤治沙纪念馆,一件件老物件浓缩了民勤人民60多年来与风沙抗争的光辉历程,再现了民勤人民众志成城、防沙治沙、守卫家园的一幕幕历史瞬间。为“确保民勤不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民勤县科学防沙治沙,对外围荒漠区实施封沙育林;沿边流沙区实施工程治沙,连片营造防风阻沙林带;绿洲边缘严重沙化区建设基干防护林带,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同时,加大工程压沙、人工造林、封禁保护力度,有效阻止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捍卫了河西走廊乃至我国西北部的生态安全。

  每年开春植树季到来,在公路沿线、沙漠腹地、公园湿地,处处都是植树造林的火热场景。我市坚持突出重点、连片建设、规模治理,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采取工程压沙、人工造林、封山沙育林草、封禁保护等措施,抓好重点区域防沙治沙,建成了一批大规模造林封育示范区,创造出防风治沙的“宋和样板”“民勤模式”“母亲抱娃娃”等治沙造林模式。民勤县老虎口、青土湖、西大河,凉州区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古浪县民调渠沿线等连片治理面积均达到10万亩以上。古浪县在民调渠沿线长70公里,两侧纵深200至600米范围内,完成压沙造林3.6万亩。民勤县在老虎口完成压沙造林10万亩,滩地造林4.6万亩,封沙育林草2.4万亩,区内沙患得到有效治理,局部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青土湖连片封育面积达到20多万亩,干涸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青土湖再现湖区,植被盖度由2007年前的5-20%提高到40%以上。黄案滩自然封育区10万亩植被群落逐步恢复,植被盖度由2007年前的28%提高到45%。

  从被迫抗争到主动出击,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从“老典型”到“新面孔”……在与沙漠的持久战中,不断涌现出的治沙人,建起了一片片绿色长城。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