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  >  民勤县

民勤:河湖清流长 碧水润绿洲

 2021/10/15/ 20:17 来源:新甘肃 记者金奉乾 通讯员马爱彬

青土湖碧波映蓝天,美丽如画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通讯员 马爱彬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武威市民勤县青土湖诗意阑珊。风起时波浪滔滔,宛如沧海;风静时波光潋滟,碧水连天。轻盈、柔美的芦苇花儿,随风从湖畔铺展开来,宛若一首经久不衰的歌谣,唱响了生态和谐的动人旋律。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本,活力之基。民勤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强化河长湖长履职尽责,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突出抓好石羊河全国示范河湖建设,如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景愈来愈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石羊河湿地公园。

  制度保障 夯实基础工作

  治河任务艰巨,护河重于泰山。

  以河湖长制为引领实现“河湖长治”,制度保障尤为关键。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是阻止两大沙漠汇合的重要绿色屏障。近年来,民勤县印发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实施湖长制工作方案》,建立县、镇、村三级河湖长制体系,设置河长111名,湖(库)长8名,全面实行“河湖警长制” “河湖检察长”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联合巡查、联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河湖司法、执法合力,扎实推进河湖治理由“一河之治”向“区域之治”“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系统之治”转变。

  “为补齐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短板,民勤县建立稳定的巡河保洁队伍,设立公益性岗位18个,实现各镇河湖管护公益性岗位全覆盖,做到‘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设置民间河长73人,聘请义务监督员25名,实现社会监督全覆盖。” 民勤县河湖中心副主任吴建福说。

  坚持治理 强化专项行动

  河湖长不是“冠名制”,而是“责任制”。

  民勤县严格落实河湖长巡河湖制度,制定了“县级河湖长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巡河、乡镇级河湖长每月不少于一次巡河、村级河湖长每周不少于一次巡河”的三级河长常态化巡河制度。同时,对县域内15条河流、行洪沟道及2个湖库管理范围进行划定,完善“一河(湖)一档”基本资料,筑牢河湖数字化、动态化、信息化监管基础,督促各镇及相关部门严格落实《一河(湖)一策方案》,按时完成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目标任务。

  “从反复治、集中治,到形成一河一策、一湖一册,每条河、每座湖有人管有人治,河湖长制正带领民勤走上治水管水常态化的道路。” 民勤县水务局局长高培兴说,只有不断深化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合力守护绿水青山,才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美丽民勤的最美底色。

  2020年11月,石羊河全国示范河湖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石羊河为全国内陆河干旱缺水区季节性河湖管理及河湖长工作提供了样板。

水生态持续改善,水鸟在湖边嬉水。

  治本清源 共建共享共赢

  民勤县坚持“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开展河湖生态治理,维持河湖自然形态,保留河湾、浅滩,通过对河湖生态清淤、疏浚河道、岸坡整修、生态护脚、生态护坡等措施,实现河湖水系连通、生态输水通畅。

  优化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压减农业用水,保障生态用水。从2010年开始,连续11年向青土湖下泄生态流量3.1亿立方米,干涸50年之久的青土湖重现碧波,青土湖水域面积达到26.7平方公里,旱区湿地面积达到106平方公里,地下水位回升1.11米。2020年4月,向外河下泄生态流量339万立方米,干涸30年之久的外河重获新生。

  同时,着力打造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红崖水库水利风景区、红崖山水库展览馆等水文化旅游景观,因地制宜推进亲水设施建设,加强文化融入,营造自然与水景文化相得益彰的河湖景观,确保河湖保护与旅游发展同向发力、同求实效,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重兴镇红旗村西临石羊河,北眺红崖山水库。近两年,民勤县围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将红旗谷景区建设纳入石羊河大景区规划中,着力建设“环库骑行·红旗出发”和“湿地游玩·红旗享受”的精品服务节点,合力建成集“风貌展示、休闲度假、综合服务、果蔬采摘”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据统计,自建成以来,红旗谷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

  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画将来。河长制的深入推进,“水、绿、城”的相融共生,让民勤百姓拥有更多幸福感、自豪感、获得感,为这片沙海绿洲重铸辉煌增添新活力。

如今,民勤县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