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  >  县区聚焦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甘肃日报社 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活动】凉州区:藏粮于技开新境

 2022/04/20/ 17:19 来源:新甘肃 甘肃日报记者 王东 万吉彦 金奉乾 王占东 每日甘肃网记者 龙毅

凉州区春来田畴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东 万吉彦 金奉乾 王占东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龙毅

  春天里,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凉州大地,春风裁出细叶,归雁衔绿山岗,处处春潮涌动。

  走进祁连山与石羊河之间的广袤田野,绿色的麦田生机盎然,陌上的果园芳菲绽放,日光温室大棚里瓜菜飘香,万亩高标准农田里农机轰鸣,万亩玉米间作大豆试验田里正在播种,呈现出一幅田畴沃野、丰“景”可望的锦绣画卷。

凉州区麦苗长势良好。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凉州历来是农业重地。历史上,凉州曾收获了“凉州不凉米粮川”“人烟扑地桑柘稠”等美誉。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凉州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耕地面积、粮播面积、粮食产量“三个不减”要求,全区落实粮食种植地块126.1万亩, 有力保障粮食安全。

  4月的古城镇头坝村,一眼望不到边的冬小麦,正在拔节中蓬勃着向上的力量。56岁的曹兴智正准备为自家20亩小麦灌水、追肥。看着长势喜人的小麦,他高兴地说,“我家40亩地,我拿出一半种上了小麦,现在麦苗已有15厘米高了,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让曹兴智扩种小麦的动力,不仅有稳产稳收,还有不断增加的种粮补贴。

  为鼓励农民守住管好粮仓,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去年,凉州区从农业农村部争取到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从今年起,凉州区小麦种植户在获得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外,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区还增加了每亩100元农家肥补贴,这样每亩最高可补贴220元。

藏粮于地。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得益于惠农政策,武威禾泽农业有限公司今年在松树镇松树村流转的高标准农田上建起了200亩春小麦扩种示范田,3月底播种的春小麦,到4月中旬已经长出了约8厘米高的青苗。

  在绿色的麦田里,该公司技术员马应贵告诉记者,这是一块充满科技含量的大田。这里的春小麦采用宽幅匀播滴灌技术种植。播种时,现代化机械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种、滴灌带铺设。尤其滴灌技术使用使得每亩用水降至200立方米,比大水漫灌节约用水50%以上,还将肥料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

凉州区小麦长势喜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传统大田大水漫灌,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粮食产量。”马应贵说:“滴管不仅避免了这一短板,水肥利用率提高后,让小麦根系更发达,产量更高,平均亩产能达到1200斤。”

  去年,该公司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在这里种植玉米,亩产达到2200斤。看着一株株双穗玉米,当地农民感慨:“从来没有见到这么多的双胞胎玉米穗!”

  凉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彬德介绍,今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37万亩,比去年增加了7万亩。高标准农田浅埋滴灌宽幅匀播小麦示范播种面积达到2000亩。全区新建高标准农田17万亩,从技术、品种、种植模式方面起到示范引领,实现良田良用,在藏粮于技中扛起粮食安全责任。

农业技术员在田间查看春小麦长势情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金奉乾摄

  藏粮于技,凉州有着历史基础。1953年,凉州就创建了国家级农作物区域试验站,一直承担着小麦、玉米、大豆的种植扩繁、区试、生产试验。

  今年,凉州区在武南镇下中畦村建立了1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田,这也是凉州区创建国家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的重要载体。凉州区整合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为该试验示范田每亩补贴450元,鼓励经营主体探索藏粮于技新路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广袤的凉州大地上正描绘着丰收新图景。

技术员(左)指导粮食生产。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凉州区玉米间作大豆机械化播种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凉州区高标准农田施肥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