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  >  武威市

隧道里的年三十

 2021/02/18/ 18:52 来源:武威日报 记者徐永盛 甘曜毓

隧道里的年三十

  武威日报记者徐永盛 甘曜毓

  大年三十,中铁三局兰张三四线铁路兰武段XQ2标项目施工人员郑德贵像往常一样,再次深入乌鞘岭980米下的隧道开始工作。他手持风枪机,伴随轰鸣声,在坚硬的岩壁上布设凿眼,时不时有几粒碎石飞溅着划过脸颊,郑德贵仍然扶稳风枪机,面不改色。

  今年春节,为了有效控制疫情影响工程进度,中铁三局的300多名工友自愿选择就地过年、坚守岗位。郑德贵同样选择留下来,和工友们参加一线施工,让长长的新乌鞘岭隧道一米一米向前掘进。

  兰张三四线铁路项目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国家铁路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也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兰张三四线贯穿的新乌鞘岭隧道计划建设17.1公里,是这条高铁线路的重难点工程和卡控点工程。

新乌鞘岭隧道已初具规模。武威日报记者甘曜毓

  乌鞘岭海拔2800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要求高,被地质专家称之为“地质迷宫”“地质博物馆”,隧道施工安全风险高,物流组织困难,还要考虑避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

  “要想在绵延不绝的乌鞘岭打出一条高铁隧道,难度不小。”中铁三局兰张三四线铁路兰武段XQ2标项目经理部副经理、总工程师张延峰形象地解释了施工难点,“隧道在断层破碎带、志留系板岩施工地段,就像‘千层饼’一样。我们要打一个直径15米的大隧道、大窟窿,但是围岩内部压力特别大,内部引力非常集中,打通的‘千层饼’就会收缩,容易发生溜塌滑塌风险。”

  俯瞰施工现场,群山连绵的乌鞘岭下的另一处隧道,火车风驰电掣,那是兰新铁路乌鞘岭隧道。这座曾经的大动脉经历十多年的艰苦建设通车,是西北地区隧道工程的标杆。

  老一辈“缺氧不缺精神”的口号是中铁三局施工人员们奋力攻克工程难题的动力。春节期间,新乌鞘岭隧道8、9、10号斜井开挖、支护、衬砌的各个工作面全面施工,确保春节过后既定工程如期推进。

  “新乌鞘岭隧道施工作业条件差,但我们铁路工程人就是要在不断地摸索中解决一个又一个施工难点。”郑德贵坚定地说,“我们条件更好了,技术更先进了,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安安全全地把隧道贯通,让沿线老百姓早日享受高铁便利。”

  恰逢佳节,怎能不思乡。在10号斜井工区,“90”后技术员吴天宇正忙碌着进行隧道断面扫描复核和隧道围岩变形量盯控分析,为二次衬砌提前做好准备。

  吴天宇家在2000公里之外的内蒙古,今年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第一次在外边过年,虽然很想家,但是我感觉留下来的意义更大。”他说,留下来可以继续跟前辈们请教技术,争取新的一年更快进步。

  红对联,红福字,红灯笼,天花板上穿梭的红飘带上也挂满了红包……在施工隧道旁的职工之家里,工友们打扮起了食堂,中铁三局项目部还送来牛羊肉、米面油、水果等年货大礼包,食堂厨师们根据五湖四海工友的口味做起了年夜饭。

  夜幕降临,乌鞘岭又火热起来,留守过年的工友们齐聚一堂,吃上了家乡年夜饭,南腔一嗓子,北调一声吼,没有舞台,也没有演出服,平日里喊惯劳动号子的工友,唱起了秦腔、二人转、信天游、花儿……大家伙用“南腔北调”寄相思、送祝福。

工人在坚硬的岩壁上布设凿眼。武威日报记者甘曜毓

  欢声笑语中,来自古浪县黄花滩镇长兴新村的工友朱有唱起了“古浪小调”助兴。年三十晚上,一个本地人怎么会选择在工地过年?原来,朱有一家曾经住在古浪县南部山区,那里土地瘠薄、交通不便,致富无门路。2019年,他搬进了四通八达的移民区,到处都是就业机会。去年,朱有来到兰张三四线铁路兰武段XQ2标项目工作。

  “过年也是闲在家里,还不如坚守岗位,为兰张三四线建设尽一份力。”对于兰张三四线的未来,朱有满怀憧憬,“希望兰张三四线早日开通,为我们沿线老百姓带来更多发展机会、更多致富路子。”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