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  >  武威市

【展望“十四五”迈向新征程——热烈祝贺2021年省两会召开】武威:高质量发展动力澎湃

 2021/01/25/ 15:3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黎 晓

藜麦产业。

民勤县青土湖秋景如画。 李异炳

  黎 晓

  刚刚过去的一年殊为不易。

  面对疫情严重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双重挑战,武威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统揽,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系列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交出了一份好于预期、群众满意的答卷。

  根据数据统计,预计2020年武威市全年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增长4.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2.5%以内。在疫情冲击、减税降费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8%,一般预算支出增长5.9%,收支总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古浪生态奶牛产业园—金宇浩睿牧场。

  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更足

  武威市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根据立地条件和资源禀赋,着力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和生态环保产业,坚持产业项目化、产业实体化发展。

  成绩的取得不可能一蹴而就。早在2020年初,武威市就召开高质量发展启动大会,早谋划、早发力,确定244个重大项目,落实领导包抓责任,运用APP管理平台精准调度服务,“亮底晒单”推进,“百日会战”攻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区域经济的“四梁八柱”初步构建。预计全市生态产业实现增加值136亿元,占GDP的26%,位居全省前列。

  ——现代农业方面,武威市坚持以节水高效为方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八大主导产业”,猪羊鸡存出栏量、肉类、蔬菜、食用菌、藜麦产量均居全省前列。饲草面积达到85万亩。冷链仓储能力达到61.8万吨。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7个、累计达到349个,“凉州农鲜”“民清源”“原味古浪”“天祝原生”区域公用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八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农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13%。

  ——生态工业方面,武威市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导向,着力建设食品工业集群。伊利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示范应用“1+6+N”产业集群建设体现出“武威效率”和“伊利速度”。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数据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普安药业等项目进展顺利,“智慧武威·城市大脑暨天马行”APP上线运行。战略性新兴工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比“十二五”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79户、列全省前三,生态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务实推进武威国际陆港铁路集装箱场站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和进口肉类查验场、进境木材监管场地开放运营,发运中俄木材班列14列,鑫森诺木业加工园落地实施,陆港聚集效应正在加快形成。

  ——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围绕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加快建设5A级大景区,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重点场馆建成封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天梯山生态文化旅游区、苏武沙漠大景区、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五凉文化博物馆、李铭汉故居及翰林园、天梯山石窟彩塑壁画修复及专题展建成开放,天梯山石窟抢救性保护工作加快推进。天祝县大红沟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凉州区灯山村等6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成功举办第四届凉州文化论坛、第三届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武威市被评为“全域旅游精品目的地”。“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5.3亿元,是“十二五”的2.96倍。

  ——生态环保产业方面,围绕祁连山等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污染防治、国土绿化、防沙治沙、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海藏湖湿地公园、杨家坝河与海藏河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凉州城北热源厂环保提标改造、天祝城北集中供热、静脉产业园垃圾焚烧发电、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凉州区、天祝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项目建成投运,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