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  >  武威市

脱贫攻坚的武威“答卷”

 2020/12/08/ 19:04 来源:武威日报 记者马开良 杨晓东

脱贫攻坚的武威“答卷”

  记者马开良 杨晓东

  武威,这个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边陲古城,多少年来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自然条件差,农业产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特征明显,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贫困”一直是这里的代名词,更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及幸福指数的提高。全市所辖的四县区中,凉州区、民勤县为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古浪县为国家六盘山贫困片区县、省定深度贫困县,天祝县为涉藏贫困县、国定“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2013年底,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39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1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47万人,贫困发生率23.14%。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的总体发展思路,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特别是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和八步沙林场,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全市上下倍感振奋、感恩奋进、担当作为,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以实际行动回报总书记的亲切关怀。2017年,凉州区、民勤县脱贫摘帽;2019年,全市33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古浪县、天祝县脱贫摘帽。全市现行标准下的35.4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末的23.14%下降为零,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高站位谋划

  严密构建攻坚体系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市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压紧压实县区、乡村和行业部门扶贫责任,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攻坚体系。

  强化统筹调度,严格落实“周报告、月调度、季分析、半年小结、年度总结”制度,建立健全督促落实、跟踪推进、情况报告、问题整改、追责问责等机制,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严格成效考核评估,推动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精准落实。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促进,分级开展挂牌督战,全面落实稳岗援企等政策措施,有效应对和克服了疫情影响。

  高标准落实

  确保脱贫质量和成色

  市委、市政府紧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底线任务,推动各项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类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集中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扎实组织开展 “3+1”冲刺清零专项行动、“5+1”专项提升行动,对贫困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反复“过筛子”“回头看”,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补齐短板,切实提升脱贫攻坚质量成色。

  农村中小学改薄任务全面完成,县乡村卫生机构全部达标,农村危房应改尽改,安全饮水工程实现全覆盖,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特殊困难群体应保尽保,贫困群众全部住进了安全房、喝上了干净水、走上了通畅路、用上了互联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高起点推动

  培育稳定增收产业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立足沿山区“高原冷凉”优势、川区“绿洲水土”优势、沿沙区“沙漠光热”优势,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坚持全产业链开发,着力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各县区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的特色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发展带,实现了特色产业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全覆盖,真正培育起了群众家门口的产业,让广大群众吃上了稳定增收的定心丸。

  全市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羊、猪、鸡存栏均居全省第1位,牛存栏居全省第2位,食用菌产量居全省第1位,藜麦种植面积约占到全国种植面积的一半。

  引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9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852家,建成扶贫车间195家,每个产业背后都有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作支撑,有效发挥了带贫益贫作用。特别是引进实施了伊利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嘉禾佳蔬菜种植及牛肉深加工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形成了种养加一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既解决了贫困群众长远可持续增收问题,又带动了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力实施生态移民

  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我市统筹脱贫攻坚和祁连山生态修复保护,针对南部山区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实际,坚持科学规划、集中安置、分步实施,“十二五”以来,累计搬迁移民4.42万户17.02万人,集中安置到交通便利、地势开阔、容易培育产业的古浪县黄花滩、天祝县松山滩等93个安置区,其中搬迁建档立卡贫困群众7.67万人。同步配套完善移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下功夫培育发展后续增收产业,彻底解决了贫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培育产业难等突出问题,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特别是今年5月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黄河取水指标获水利部黄委会批准,同意从黄河干流年取水4504万立方米,历史性地解决了移民区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问题,解除了移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对迁出区通过退耕还林、自然封育、人工造林等措施,促进了生态有效恢复。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时,充分肯定了高深山区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移民路子。

  大力开展全社会帮扶

  凝聚攻坚强大合力

  我市建立市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单位帮村、干部联户工作机制,省市县乡815个单位帮扶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非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和移民新村,2.1万名帮扶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实现帮扶力量对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累计选派1106名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2017年以来,天津市蓟州区投入帮扶资金3.12亿元,中国化工集团、交通银行分别投入帮扶资金0.45亿元、0.38亿元,集中实施帮扶协作项目140个,带动1.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认真开展干部双向挂职、人才交流和教育医疗帮扶,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等,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组织民营企业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动员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完成消费扶贫1.23亿元。 

  强化党建引领

  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我市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通过“三个一批”(调整一批不在状态的、处理一批违纪违法的、补充一批干事有为的)措施,累计调整退出不称职村干部581名,处理违纪违法村干部283名,新选拔补充村干部741名,在1049个村配备大学生文书,公开选聘行政村专职化党组织书记278名,进一步增强了村级班子带贫致富能力。深入推进“四抓两整治”,2018年以来累计整顿转化软弱涣散村党组织347个,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把基层党建和富民产业培育结合起来,全面推广“三链”建设模式(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先后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党组织454个,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培育特色产业、促农增收脱贫的发展优势,涌现出了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党委书记胡中山,古浪县黄花滩绿洲生态移民产业专业合作社党委书记、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丛斌等一批致富带头人。

  强化扶志扶智

  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我市把内源扶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贫困群众教育引导,常态化组织开展群众知情会,积极推广“文明股”分红、“道德储蓄所”、积分兑换“爱心超市”、村民道德“红黑榜”等精神扶贫好经验、好做法,通过“扶”、激励“干”、带动“脱”,涌现出了古浪县自强自立脱贫致富的李应川、天祝县主动申请退出低保的马生才等一批“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10多万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