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爱彬 马丽
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彩绘,映衬着缤纷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一首首悦耳婉转的民谣,唱出了心手相连的民族交融画面……走进民勤县新民小学,民族文化元素随处可见,民族文化氛围分外浓厚。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咐,成为民勤县新民小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根本遵循。民勤县新民小学以“赏识让每个生命更精彩”为办学理念,坚持“发展优势、唤醒潜能、开启智慧、成就自信”的基本思路,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一课程三活动一环境”等系列举措,让民族团结进步思想进课堂、进活动、进头脑。2016年5月,学校被评为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创新课程
以教学增强民族团结感召力
民勤县新民小学地处城乡交界处,是一所汉语授课的完全小学,全校678名学生来自东乡、回、蒙古、土、汉等多个民族,学校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全体师生加入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
“没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就没有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民族世世代代的融洽相处,才使得这个大家庭牢不可破。” 清晨,五年级(1)班的东乡族学生李秀花,代表全校师生在升国旗仪式上作“祖国,我爱您”主题演讲,让师生充分感受祖国翻天覆地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学、说、创、演、绘中,在每一位学生心里播下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精彩一笔。
学校从第一课堂入手,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让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落地生根,让民族团结花开校园。“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新民小学四年级(1)班班主任、语文老师张爱琴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进一步细化各学科、各年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结合点,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各班级根据本班特色创造性地开发了班本课程。”
“通过教研组研讨的方式,在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体育多学科中,充分挖掘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制定课堂教学中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各民族生动鲜活的文化气息,体验各民族丰富浓厚的文化内涵,感受浓浓的中华情、民族情。” 民勤县新民小学校长陈建华说。
精彩活动
以研学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能靠简单的说教,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活动载体,才能使其具有长期的生命力。
10月20日,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在新民小学五年级(3)班举行。活动既讲民族英雄故事,又有集体讨论;既合唱民族歌曲,又有其他才艺表演。丰富多彩的班会,让孩子们在学习和分享中成为了主角。
民族文化风采长廊、民族手工展示厅……在每个活动场所,都能看到教师认真授课、学生专心听讲的场面。活动过程既严谨又充满欢乐,寓教于乐,其乐融融,整个校园处处散发着健康与活力。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不断挖掘少数民族学生的特长,鼓励他们走上台、走进同学中间,互相学习民族文化、语言、歌舞,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情感。
接球、转身、勾脚、射门……稚嫩的身影、娴熟的球技,赢得了场外同学的喝彩声与加油声。前不久,新民小学开展了一场足球友谊赛。获得最佳球员的东乡族学生赵玉龙说:“和各民族小朋友一起踢足球,既能提高球技,更能交到朋友!”
学校还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的不同层面,去汲取民族文化营养、感悟民族精神内涵。
美术课上,孩子们用彩色画笔,画出各族孩子手牵手的美好画面;节庆时,广大师生穿着各族服饰,载歌载舞诠释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经典诵读时,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与民族团结相融合,让孩子们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努力拼搏……
这些活动,让孩子们用眼和心去感受着民族文化的美,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民族文化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民族精神和民族团结意识在心中生根发芽。
心手相连
以帮扶激发民族团结凝聚力
随着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民族团结之花早已在师生心中吐露芬芳。
扶贫济困、奉献爱心也早已成为了加强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本本“扶贫励志,助学成才”资助计划书,写在纸上,更记在全校师生的心里。
新民小学通过建立“爱心超市”、发放助学金、爱心捐款等形式,尽最大可能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保证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和公共场所,开展清扫卫生等公益活动,让学生们感恩社会、奉献爱心。
各类助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各民族贫困学子铺就了成长路,更激发了学生们对民族团结的深刻理解。东乡族学生马哈麦在她的作文中写道:“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各民族之间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互帮互助,各民族才能共同进步。”
同时,该校还通过党员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结对认亲,来提升对该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和帮扶水平。
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牟德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与70多岁奶奶一起生活。学校入户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立即把他纳为结对帮扶对象。牟德不仅得到了政府每年资助的500元生活资助,学校还为他垫付教辅材料费、研学活动费。“重要的是,孩子对生活和学习有了希望和信心。”牟德的班主任说。
“扶志”“扶智”“扶助”的做法,成了新民小学教育扶贫的特色,通过安排一名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全面帮扶一名少数民族学生的“2+1”模式,组织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结成“对子”等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内生动力。“教育精准扶贫应该更人性化、更精细化,更有人文关怀的温度。”民勤县新民小学校长刘光寿说,“让每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孩子都能享受温暖教育,要成为我校教育的一张特色名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