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  >  武威新闻

群众信得过的贴心人 ——记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郑兴喜

 2020/10/19/ 18:15 来源:武威日报

  本报记者赵小燕  通讯员周光耀

  “实至名归!当之无愧!”听说郑兴喜被评为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在古浪县直滩镇发展村,大家伙一个个都赞不绝口。

  今年34岁的直滩镇干部郑兴喜,自2018年担任直滩镇发展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积极带领全村群众兴产业谋发展,成为全村各族群众信得过的贴心人。

  “郑书记给我们帮助很大,我们现在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提起郑兴喜,发展村村民王有奴斯满是感激。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现如今他已经有了七八头母牛和几十头牛犊了,今年的收入也非常不错。

  发展村是古浪县东乡移民村之一,于2015年移交直滩镇管辖,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100户490人,主要以东乡族、回族为主。刚刚移交的发展村,面临着基础设施欠账大、群众生活环境差、自来水入户率低、学生辍学率高等亟待解决的难题,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贫困发生率高达82.6%。

  郑兴喜上任以后,首先入户走访,与群众唠家常,深入了解掌握群众所需、所盼、所想,悉心记录、收集、归纳和总结,很快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少数民族群众不把他当外人,他也把少数民族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认真研究致贫原因,精准制订脱贫措施,从基础设施改善、劳动力输转、控辍保学、危房改造、自来水入户等着手,与村“两委”班子一起研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

  扶贫先扶志。郑兴喜深知,少数民族群众贫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他首先从村“两委”班子抓起,不断建立健全村级党组织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带头人的思想观念问题,共同唤起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和“拔掉穷根”的斗志决心。与村两委班子定期逐户走访贫困户,宣传党的各种好政策,了解贫困户思想动态及需求意愿,对“懒、散、慢”贫困户重点跟进,一人一策精准施策,帮群众想点子、谋发展,营造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良好氛围,让存在“等、靠、要”思想的群众动起来。

  农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如何培育出支柱产业来,一直是郑兴喜思考的问题。他发挥少数民族群众善于养殖的优势,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今年,积极争取项目完成1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了520亩中药材(板蓝根)订单基地一处,新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2处,建成养殖暖棚196座,已经完成投畜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目前全村羊存栏3600只、牛存栏680头。

  郑兴喜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全村脱贫摘帽的重点工作来抓,着力补齐发展村脱贫短板,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基础。先后争取项目资金100万余元,新建村级办公场所256平方米,并配套了办公室设施,新建村级标准化卫生室60平方米,于2019年正式投入运行。新建小学及幼儿园教学点2处,配套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全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109人全部在校就读,彻底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高的历史性问题,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播。累计硬化通村通组道路及巷道21公里,实现农户自来水入户100%全覆盖,顺利完成发展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工程。

  在郑兴喜的带领下,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发展村少数民族群众实现了村户脱贫退出。该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发展村,昔日的荒漠变成了今日的新村庄,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谈到发展村以后的发展思路,郑兴喜早已谋划好了新蓝图:“下一步,要通过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继续发展高标准牛羊养殖产业,进一步增加全村群众收入,让发展村真正成为一个幸福村。”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