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凉文化绽魅力
——我市打造五凉文化品牌综述
记者王瑾 俞智山
武威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马文化、五凉文化、汉唐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浓郁,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绚丽篇章,构成了凉州文化的丰富内涵,积淀了武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在中华文明史上大放异彩。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大对五凉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工作,全面绽放五凉文化的文化魅力,充分提升了武威的文化影响力。
一
作为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结合的产物,五凉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深远。五凉之后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寓籍凉州的中原学者和河西本土学者大量东迁,使中原大地激荡起五凉文化余波大澜。
近年来,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大力开展五凉文化研究,以凉州文化“挖掘、开发、研究、提升”为重点,深层挖掘、系统整理、深入研究、广泛交流、推广普及、转化利用,为建设“文化旅游名市”提供学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为更好地推出一批有深度、有高度的学术成果,推动五凉文化走出去,扩大五凉文化影响力,形成五凉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弘扬发展体系。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多次举行五凉文化专题学习会,常态化举办以五凉文化为主题的“凉州讲坛”活动,先后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活动,举办了五凉文化研讨会,挖掘五凉文化的内涵精髓。组建“弘扬凉州文化,传承历史文脉”五凉文化宣讲团,在市直单位部门开展普及性宣讲,直接听讲人数达2000余人,网络传播点击量达30多万人次。
积极开展五凉文化研究,加快推进五凉文化研究成果转化,编撰出版《凉州文化研究·五凉文化专刊》,收录专家学者对五凉历史文化的经典论述,深入挖掘五凉文化,让散落的文化资源形成体系,通过“活”文化擦亮武威旅游的金字招牌。
二
挖掘五凉文化,最终是要推动“落地”,使研究成果惠及最广泛的大众。
组织成立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五凉文化研究中心,依靠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强大多元的研究基础和人才力量,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五凉文化,组建武威五凉文化人才智库,发挥专家学者学术优势,开展五凉文化研究和学术讲座活动,推进凉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学术交流,积极主动与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沟通联系,为举办五凉文化学术研讨会做好充分准备,编印论文集,推出一批高质量五凉文化研究成果,深入推动五凉文化研究纵深发展。
同时,创新五凉文化宣传方式,联合制作《话说五凉》文化短视频节目,重点展现五凉政权割据河西、百年兴替历史风貌,突出五凉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的鲜明特征和“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的杰出贡献。广泛利用新媒体宣传扩大影响,利用武威电视台《凉州文化》栏目、武威市广播电视台、武威市广播电视台及武威日报公众号等多媒体传播途径,挖掘和弘扬五凉文化,普及五凉历史文化,推动五凉文化传承。
三
制定《关于加快五凉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弘扬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五凉文化宣讲团,在全市开展“弘扬凉州文化 传承历史文脉”五凉文化普及宣讲活动,形象生动介绍五凉文化与武威城市精神、新时代武威精神的关系,让干部职工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联合市内外文创产品相关企业,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凸显五凉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融入五凉文化元素。发挥学术和专业支撑服务作用,充分体现五凉文化文脉特色,留住“老物件”,把五凉历史文化、地名传说、名人故事植入城乡文化建设细节,用文化塑造品牌,提升五凉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文化氛围。
目前,在武威市地标建筑的南城门楼,筹建五凉文化博物馆,博物
馆围绕“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五凉文化特征设计布展,形象直观地展现五凉文化的类型特征及其对隋唐文化的历史影响。据了解,五凉文化博物馆有望于今年9月中旬全面完成建造工程,正式对公众开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8月21日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一行来武调研
- 2020年08月21日【抓“六稳” 促“六保”】武威市经济运行亮点频出 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9%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