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  >  天祝县

岁月如歌唱繁荣 ——天祝藏族自治县成立七十周年建设成就系列报道之四

 2020/07/21/ 19:14 来源:武威日报

天堂大桥连甘青

  县乡公路遍地通

  公路通,百业兴。交通事业事关民生,事关经济发展。然而,天祝境内山大沟深、地形复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

  “肩扛身背牲畜驮,翻山越岭实艰辛。滚死鸟儿摔死蛇,悬崖涧水要人命。” 这是对昔日天祝羊肠小道的真切描述。面对交通建设极端薄弱的现状,天祝交通事业在落后中上路,在艰难中开拓,利用70年的不懈奋斗,实现了交通事业天翻地覆的变化。

  建县之初,交通运输十分落后,除修建于抗战初期的50多公里砂砾路面的甘新公路外,其余便是少量的马车路以及绝大多数的崎岖山路和林间小道。运输除少量马车和牛车,主要农畜物资全靠人扛畜驮。

  从解放初建成的甘新公路天祝段和1957年竣工的永天公路天祝段共85.5公里砂砾公路起步,天祝的县乡路网不断向大山深处延伸,将草原和散落的村庄紧紧串联起来。

  到20世纪末,先后建成炭天、牛祁、兴松、古哈、华东、金代、华柏、安柳、哈毛等11条324.52公里县乡公路,初步构建县乡公路主体框架,不仅为群众出行提供了便捷,而且为促进天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支撑。

  2006年,兰新铁路天祝至武威段铁路复线建成,位居亚洲第一的乌鞘岭特长双隧道开通;2013年,G30连霍高速难度最大的“咽喉工程”乌鞘岭隧道群正式通车运行,标志着4300多公里的连霍主干线公路实现全线高速化。

  这两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天祝县交通运输条件,降低了运输成本,缩短了运输时间,为天祝县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提速的“涡轮”。

  政策英明兴百业,交通先行富万民。天祝县委、县政府依托G30高速、312国道等主动脉,不断完善路网规模,先后实施天互公路、天景公路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二级以上公路纵横华锐腹地,乡村公路如毛细血管网密布藏乡每个角落,滋养着天祝各族人民的和谐小康梦。

  党导致富路,民唱盛世歌。截至2019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542.14公里,其中农村公路1980.17公里。全县19个乡镇实现通油路或水泥路,通畅率达100%;全县178个行政村,乡镇通班车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均达到100%。

  在如火如荼的公路建设中,县上先后实施县城客运中心、公交枢纽站场、乡镇客运站、乡村停靠站点等现代化客运基础建设项目,以客运站场建设为主的现代客运体系基本建立。

  乘车行、徒步行,路远山高万里程,征途启幸福;听松涛、观风景,满目青山百姓笑,往返载丰盈。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改善了全县道路交通条件,带动了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也带来了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促进了农业经济转型、产业化结构调整和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开拓文明路,群众踏上幸福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天祝县加快交通事业建设,把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作为突破口,打响交通脱贫攻坚战,公路规模、路网结构、路域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铁路复线、国道公路和高速公路贯通南北,省道、县道万里路程如同经纬四通八达,千里途千回百转朝行夕至。

  映日红梅香飘致富路,摇风疏柳绿染小康村。随着脱贫攻坚力度的不断加强,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更是突飞猛进,百分之百的乡镇通了油路,行政村、村民小组通了油路或水泥路。

  如今,天祝农村车水马龙,华锐草原物流通畅,各种类型的货运车辆穿梭往来,交通运输业成为城乡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乡镇、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接近百分之百,各种小型客车通往每个自然村,摩托车、小轿车、越野车进入寻常百姓家。

汽车站班际通全域

  惠民政策润藏乡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事关大局。民生工程关系千家万户,涉及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婚姻殡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70年来,天祝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重大惠民工程,为全县城乡困难群众编织了一张张密实的民生“保障网”。

  人民利益无小事,初心使命担忠诚。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县上下不断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民生需求,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各项社会救助从无到有,保障标准从低到高,实现了应保尽保、应享尽享。   

  民生点滴心头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工作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2014年以来,县上相继出台《天祝县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方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关于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惠民制度和措施。全方位推行“一条龙”服务、“一次告知”、“一站式”办公、“一办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法。

  坚持重心下沉,触角前移,实行限时办结制,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理时限,方便群众办事,形成政策相互衔接、资源信息共享、部门协同联动、兜底保障有力的大救助体系。

  2010年,天祝县先后被甘肃省政府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甘肃省新农保试点工作示范县”“甘肃省新农保试点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党旗指引先锋路,国施善政为人民。一项项惠农政策,一条条民生举措,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身边,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进一步加强。

  2014年以来,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救助补助标准连续提高,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由2460元提高到4020元,提高了63.4%;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年人均标准由3110元提高到5232元,提高了68.2%。

  全县累计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35亿元,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4329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1111万元,临时救助资金54464万元,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579.06万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夯实了保障基础。

  全县完成社会保障卡发放20.27万人次,信息采集入库率98.55%;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手一卡”目标任务。全民参保登记,全县完成登记20.74万人,登记率99.37%,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养老事业已成为民生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委、县政府聚焦特殊困难群体,紧盯脱贫、解困、改善居住环境三大目标,探索建立“公建民营医养结合、公立机构兜底保障、幸福大院就近照护、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公共服务模式,加强和改进特殊群体托养照护服务工作,解决了“照看一个人、拖累一家人”的根本性难题。

  敬老院里满座春风一堂白首,庭院温馨百岁童心。2006年,建成占地面积309亩,建筑面积9955平方米,总投资3200万元的岔口驿敬老院,成为全省占地面积最大、供养规模最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一位久居敬老院的退休老教师说,孤寡老人何须大厦高楼才称乐第,笑看青山绿水便是安居。

  众多的惠民政策,见证了困难群众的“民生温度”。在奔往全面小康的路上,华锐儿女正一步一个脚印迎头赶上。投资6978万元,建成天祝县老年综合福利服务中心、养护福利中心、天堂敬老院、松山敬老院、朵什敬老院,设计供养床位494张,采取“公建民营”的模式运营,由政府出资购置办公设备和运行设施,财政补贴水电暖费用。

  依托养老福利服务机构,成立残疾人康复医院、康复中心,“医养结合”为特困人员和残疾人的托养照护、养老服务提供疾病诊疗、心理疏导等服务,既接纳政府兜底保障的残疾人和特困供养对象,也面向社会提供老年人托养服务。

  5家养老福利服务机构入住207人,其中农村特困人员96人、城市特困人员16人、城市低保对象71人、孤儿1人、社会自费老人23人。建成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5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92个。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