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  >  武威新闻

【溯源甘肃】两汉时期的凉州:天下要冲,国家藩卫

 2020/05/20/ 19:5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特约撰稿人 李元辉

  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

  西汉占据河西走廊之后,逐步开始在河西四郡屯田。《汉书·食货志》记载:“元鼎二年(前115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这是西汉在河西地区屯田的开始。《汉书·沟洫志》记载,“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由于河西一带水资源丰富,且土地平整,军民屯田的积极性很高。

  凉州是西汉时期最早实行屯田制的地区之一。西汉为经营这一地区,先后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把中原地区的贫民迁徙到河西屯田。随着移民屯田政策的不断延续,到了西汉中晚期,凉州的农耕经济规模,逐渐超过了传统的游牧业,商贸交流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日趋接近中原地区,凉州一带出现了“民俗质朴,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的局面,汉代也因此而牢牢巩固了凉州。凉州出土的数量众多、保存完好、内容丰富、史料可贵的汉简,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凉州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从西汉开始的屯田,是凉州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开发。到了东汉,凉州的农田水利、教育文化继续发展。《后汉书·任延传》记载,“河西旧少雨泽,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与逐年发展的农业相辅相成的是,凉州传统的畜牧业仍然十分发达,《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武威以西……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凉州的农牧业经济不断发展,为两汉抗击匈奴、远征西域、镇压羌胡叛乱提供了后勤保障及大量战马,同时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方便条件。

  中西交流的重要驿站

  两汉时期,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上,武威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驿站。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和中原交往频繁,出现了“胡商贩客,日款塞下”“使者相望于道”的盛况。西域的农作物胡麻、蚕豆、葡萄、苜蓿等相继传入内地,被誉作“天马”的大宛汗血宝马、乌孙马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乐器等也传入中原,而中原的丝绸织品以及冶炼、开渠、凿井等技术也传到西域。一时之间,丝绸之路上中外使者、商队络绎不绝。来自中原和西域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行走在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来到河西的中心凉州,再进行中转,极大地丰富了西域和内地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东汉初期,凉州的中西交流更加繁盛,《后汉书·孔奋传》记载,“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大意是姑臧被人们称为富县,这里与羌胡通商贸易,每天有四次集市。用现代的概念来表述,那就是一个国际贸易集散中心。

  精兵猛将的培育基地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土风壮猛,便习兵事”,这是《资治通鉴·汉纪·卷四一》中的记载,从中说明了汉代凉州崇军尚武,将才辈出。

  两汉时期,凉州尚武之风盛行,成为天下精兵良将所在之地。《后汉书·陈龟传》记载,“今西州(凉州)边鄙,土地塉埆,鞍马为居,射猎为业”;《后汉书·虞诩传》记载,“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腹心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后汉书·郑泰传》记载:“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后汉书·郑泰传》记载:“关西诸郡,颇习兵事,自顷以来,数与羌战,妇女犹戴戟操矛,挟弓负矢,况其壮勇之士,以当妄战之人乎!”……在骑射习武之风盛行的大环境下,凉州一带也涌现出许多勇敢善战的将领,典型的代表就是在东汉时期威震羌胡的段颎、皇甫规、张奂。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因为三人的表字都有个“明”字,他们又同时在东汉治羌战役中立功扬名,威名远播凉州边关,被后世广为称颂。故而在当时,被称为“凉州三明”。

  到东汉末年,凉州军事力量过度膨胀,涌现出了如马腾、韩遂、马超、董卓、李傕和郭汜等凉州军阀,后来凉州兵席卷关中一带及长安,不仅左右了朝政,而且客观上加速了东汉政权的灭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凉州将士的强悍。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