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  >  民勤县

调水二十载 荒漠变良田 ——景电工程向武威调水纪实

 2020/03/10/ 18:15 来源:武威日报

  本报记者张尚梅 孙丽娟 见习记者张婷

滚滚黄河水流向民勤县

  假如把民勤县红崖山水库比作一口“大水缸”,那么,景电提灌就是名副其实的“水龙头”。打开“水龙头”,黄河水喷涌而出、一路向西,缓缓流入民勤县。  

  惊蛰,沉睡了一冬的景电工程,按下启动键。3月5日15时30分开机上水,黄河水跨越荒滩戈壁,一路滔滔向西,经过4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于3月7日16时,顺利到达蔡旗断面,再次浸润沙乡民勤。

  一

  40多年前,黄河以北,腾格里沙漠以南的景泰、古浪等地万顷荒漠戈壁,干旱少雨,荒旱连年,百姓一贫如洗。黄河水流经这片亘古荒漠,河低地高,景、古两县的老百姓只能望河兴叹,需水、盼水、求水始终是地方政府和群众最迫切的心愿。

  重民生、察民情、顺民意、解民忧,甘肃省从实际出发,决策兴建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工程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灌区东临黄河,北接腾格里沙漠,横跨甘蒙两省区的景泰、古浪、民勤、阿拉善左旗四县(旗),是中国最大的高扬程、大流量电力提灌工程。工程由景电一期、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简称民调工程)三部分组成,一期工程1969年开建,1974年建成,使景泰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浇了黄河水,景泰川很快变成了米粮川。距景泰县几十公里之遥的古浪人民内心沸腾了,啥时候黄河水能流到自家门口?

  河床干涸龟裂;远处,田垄里的庄稼无精打采;几十万双焦灼的眼睛天天祈盼着黄河水早日到来。

  景电二期工程于1984年开工建设,1994年基本建成通水。当黄河水到达古浪新井时,当地老百姓带着锅碗瓢盆桶等闻讯赶来,大家紧张又期待,激动地大喊:“水来了!水来了!”

  “老汉落泪、骆驼下跪。”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这一天盼得太久太久。

  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侧,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夹在中间。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地表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流域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沙尘暴频繁发生,土地荒漠化沙化等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石羊河流域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理,若干年后,民勤将不可避免地重蹈罗布泊消失的覆辙,将危及河西走廊大通道的安全,影响到我国西北地区的发展与稳定。

  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于1995年11月开工建设。经过5年奋战,2001年3月5日向民勤输水。黄河水灌良田,荒滩变绿洲,风吹麦浪翻,调水,让民勤绿树成荫,良田成片,屋舍俨然,群众生活富足。同时,还保障着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6万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工程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 社会和生态效益,成为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道绿色屏障。

  二

  涓涓黄河水,是流淌在古浪人民心中的希望。

  景电二期工程一泵站提水流量9.5立方米/秒,向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调水流量0.5立方米/秒,此次调水预计3月10日开始注入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调蓄水池。

  古浪县有6万多贫困人口居住在南部高海拔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尽管历年来扶贫开发投入巨大,但就地脱贫困难,返贫率高,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增收难问题十分突出,是全县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为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古浪县集中力量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如此大规模整体搬迁,生产生活需要的水,从哪里来?

  省景电管理局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一号工程”,发挥景电工程支农惠农骨干水利工程的支柱作用,全力推进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水利骨干工程,主要解决项目点群众的用水问题。工程于2012年2月10日开工建设,从景电二期工程南北分水闸取水,对原景电二期北干渠进行维修扩建,沿途新建提水泵站3座(黄花滩干渠2座、南分干渠1座)调水至黄花滩。2013年,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水利骨干工程达到通水条件。

  初春伊始,古浪县脱贫摘帽,喜悦的背后有景电人的一份功劳。

  崭新的房屋,宽敞的道路,通到厨房的自来水,让住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的李应川一家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墙上的相框里,搬迁前的老房子照片格外显眼。李应川一家原来住在横梁乡山区,那里清一色的土坯房,清一色的苦日子,村民对于幸福是没有概念更没有想法的。

  李应川搬下来了,日子是他想都没想过的好。砖瓦新居、电视、电话、自来水、热水器……他见到了、用上了。不但生活环境有了变化,他还建起蔬菜大棚发展生产。水龙头一开,大棚里,滴管中流出清冽冽的自来水,蔬菜绿莹莹、脆生生的,李应川一家美好的日子攀着根茎使劲长。

  保障李银川一家生产生活的就是景电工程引来的黄河水。

  牵来黄龙入旱原,满目青翠出边关。景电工程上水后灌区气候得到了明显改善,年均降水量增加,相对湿度增加,平均风速降低,8级以上大风天数减少,确保了项目区的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助力移民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古浪县水务局局长冯延生介绍,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是全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水资源严重短缺制约了产业发展。2013年以来,省景电管理局向黄花滩移民搬迁项目区供水,同时,先后修建了调蓄水池,解决了蓄水困难的问题。

  春是一年的希望,水是春的希望。为准时把水调往民勤、古浪,去年年底,省景电管理局在冬季停水间隙不到100天的时间内,加班加点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景电二期总干三泵站前池改造任务。工作人员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大等因素,在严寒低温的施工条件下,对30座泵站的180台(套)机电设备进行了检修,维修各类渠系建筑物125座,完成干支渠道维修32公里、清淤200多公里,确保工程设施配套完好、机电设备运行正常、输水渠道畅通无阻,全力做好了向民勤县调水和古浪县黄花滩项目区供水的前期准备工作。

  “目前,我们一边防疫情,一边组织复产复工,对总干13个泵站机电设备和近百公里总干渠工程设施进行精细化检维修。”省景电管理局副局长彭维恩说。

  三

  有一种干旱,叫民勤的干旱。土地干涸,万物没有灵气,老百姓在生存边缘徘徊。老百姓在井沿边打的一桶桶水,洗了脸,再浇菜、喂牲口,一年到头舍不得洗一次澡。没有水,更别论工农业生产。

  景电调水,成了拯救民勤的有效渠道。

  保民勤,无问东西。2001年3月,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长达83.4公里的暗渠穿越腾格里沙漠,使昔日的沙漠荒地变为富饶的绿洲。

  家住民勤县西渠镇大坝村的村民徐创周,家里共种植300亩枸杞。在灌区调水的保障下,种植的枸杞一直收成不错,景电工程让他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近年来,景电工程更是在保证灌区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溉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向民勤的调水力度,2001年以来,已累计向民勤调水14.3亿立方米。“景电工程为灌区扶贫开发提供了坚强的水利保障,从根本上改变了灌区农业生产面貌,成为民勤县灌区生存致富的依靠。”民勤县水务局局长高培兴说。

  调水20年,民勤这片土地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千古荒原,变成了米粮遍地的秀美山川。

  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从景电二期工程总干渠末端南北干分水闸起,新建输水渠道99.46公里,将黄河水输送到洪水河桥上游800米处,进入石羊河,送入民勤县红崖山水库,与石羊河天然来水和灌区地下水三水联合调度运用,确保了民勤县63.77万亩灌溉面积不再

  萎缩。彭维恩告诉记者,今年计划分3至5月、7至12月两个时段约220天,向民勤县调水1.15亿立方米,力争达到1.2亿立方米;分春、夏、秋、冬4个时段约215天,向古浪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供水2898万立方米。

  每年春暖花开时节,青土湖畔水鸟嬉戏、碧波荡漾,干涸多年的青土湖重回颜值高峰。随着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开始,景电工程调水增多,民勤人民似乎又看到了记忆中的“水乡”美景……

  从救命工程到翻身工程,再到致富工程、德政工程与生态工程,景电工程一路转变。据省水文局蔡旗水文站监测,至2019年12月31日,民勤蔡旗断面过站总径流达到4.01亿立方米,创1972年以来新高,连续10年实现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约束性目标。景电工程,使黄河水钻地穿山、跨沟越涧,肩负改善生态环境的使命,浩浩荡荡流向了青土湖,有效阻隔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合拢。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