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  >  武威市

武威市上下热议新时代武威精神

 2019/11/19/ 18:41 来源:武威日报 记者甘曜毓

大力弘扬不畏艰难 实干苦干的拼搏精神

——全市上下热议新时代武威精神

  本报记者甘曜毓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生活环境,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不懈怠,不气馁,不放弃,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我不走”的执着,长期同风沙搏斗,不断同困难抗争,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

  连日来,从华锐高原到黄花滩戈壁,从祁连山巅到石羊河畔,拼搏奋进的火把熊熊燃烧。大家纷纷表示,要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及其蕴含的不畏艰难、实干苦干的拼搏精神,敢啃硬骨头,勇打攻坚战,以担当体现忠诚,以实干创造实绩,一步一个脚印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38年,“六老汉”三代人在风沙肆虐的沙漠里播绿,谈何容易?正是他们,凭着不畏艰难,苦干实干的意志,双手捧沙栽树苗,敢把沙漠变绿洲。

  “有信念,就不怕山高。有旗帜,就无惧路远。”古浪县黄花滩绿洲生态移民产业专业合作社党委书记胡丛斌说,“六老汉”三代人硬是把八步沙从风沙肆虐的荒漠变为草木葱茏的绿洲,用三代人的接力谱写了让沙漠披绿的生态壮歌。这种精神就是武威人民在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中不畏艰难、实干苦干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市各项事业正处在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我们要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加油冲刺,全力做好最后的总攻,在“深化”和“决战”上下功夫,以新时代武威精神聚合磅礴之力,才能攻艰克难,确保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新时代武威精神是武威干部群众奋斗历程的精神积淀。“有了这份共同的精神基因,我们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做,业往一处兴。”市扶贫办工作人员一致表示,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中,要深化脱贫攻坚,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对“3+1”清零结果全面“回头看”,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解决存在问题,各项措施精准到户到人。

  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呼唤。“武威发展的实践既是新时代武威精神的来源,也是新时代武威精神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市生态环境局干部俞亮山说:“我们要自觉承担生态报国之责,把贯彻落实新时代武威精神同‘三大保卫战’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确保全面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等各项目标。加快补齐环保设施这个短板欠账,加快在建的垃圾、污水、污泥等各类环保基础设施项目,为构建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武威贡献。”

  新时代武威精神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认可,就在于它充分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及其所蕴含的不畏艰难、实干苦干的拼搏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作出表率。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夙兴夜寐、勤奋工作、争创佳绩。”市民政局负责人于兴虎说,时时为民生福祉计,事事为群众利益谋,这是我们须臾不忘的初心,是我们不断前行的根本。

  弘扬和践行新时代武威精神,需要不畏艰难、苦干实干的意志。“黑松驿村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4.5%降至2018年的18.5%,这份成绩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新时代武威精神既是武威砥砺奋进中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更是激励武威人民继续前行、赶超跨越的强大动力。”古浪县黑松驿镇黑松驿村党支部书记王斌堂说,只有拿出决战的姿态,才能抓住机遇,拥抱希望;只有拿出决胜的信心,才能全力以赴,再立新功。

  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要搞好教育和宣传阵地建设,使新时代武威精神“润物细无声”,走进党员干部心中,走进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古浪县宣传部工作人员康建明说,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新时代武威精神的宣传推广力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宣传教育,实现全社会同频共振、多元互动。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社会各界也应肩负起培育和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的责任,自觉维护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天祝一中教师王斌说,作为教师,要率先垂范,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不只是要学习知识,而且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践行和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奋勇拼搏,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武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杨韵初说。

  武威当前发展的好势头好状态,是武威人民不畏艰难、苦干实干干出来的,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我们就能越险滩、趟急流,就能把美好蓝图写在武威大地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