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  >  武威市

佛光东渐第一站 译经弘传大码头 ——凉州佛教文化印象

 2019/08/09/ 18:18 来源:武威日报

  本报记者 李林山

  古天竺佛教文化,越过高耸入云的葱岭,沿着昆仑山南麓传播,进入河西走廊,在凉州首先得到文化与生态的加速度,佛教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开始得以饱满,佛教中国化的方向正式得以确立。无数在凉州弘传佛法的高僧,携带经卷,行走在中原和江左的道路上,开创道场,翻译梵经,成就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文化景观。鸠摩罗什、昙无谶、佛陀耶舍等域外高僧以及智严、宝云、沮渠京声等凉州名僧,他们的译经活动,创造了多项中华第一,凉州由此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高支点和大码头,影响并促进了佛教中国化的步伐。

  凉土译经

  “永嘉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这是四世纪前叶,北方流行一时的童谣。中原上空飘荡的血腥,卷到前凉的黄河东岸时,被静谧的水流洗涤一空。黄河北岸,远到玉门关,远达西域的海头,儒家的私塾里书声朗朗,祁连山麓的岩洞或庙宇里,峨冠博带的中原遗老在讲学,袈裟佛珠的僧人在检对梵华的经卷,而东西的商旅组团穿行在绿洲和沙漠之间。373年,在中原失踪91年的《光赞般若经》,被从天竺取经归来,路过凉州歇脚的东晋僧人慧常、进行、慧辩意外发现,他们抄写了一本携至东晋,江南震动。377年,“东方圣人”道安被前秦从襄阳通过战争掠至长安,安置在五重寺。打开府库,道安发现了从前凉掠夺而来的经卷堆积如山,他如获至宝。这批中国最先积淀的珍贵的佛学遗产,均出自凉州。

  自西汉开始,到了十六国时期,凉州的梵经、胡经、抄经、译本存贮量数量惊人,举国无匹。凉州不但是名副其实的佛光东渐第一站,更是译经弘传大码头。

  史不绝书的“凉土译经”,是中华佛教史上的嘉话,它是佛教早期传入中华时,译经规模宏大、译经数量较多、翻译家比较集中的佛经翻译活动。从特指的凉土地理意义上分,凉土译经主要经过了前凉异经期、前凉张天锡末年期、北凉期三个相对集中的规模翻译时期;从凉州籍翻译家或寓凉翻译家住锡道场上分,凉土译经活动又主要分为凉州道场、关中道场、江南道场三个翻译圈;从翻译的佛经内容上分,凉土译经属于“阿含部”的有《长阿含》《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等。“毗昙部”有《杂阿毗昙心》《阿毗昙毗婆娑论》等。“本缘部”有《悲华经》《佛所行赞》《出曜经》等。“般若部”有《光赞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法华部”有《正法华经》《佛说法华三昧经》等。“华严部”有《渐备一切智德经》《度世品经》等。“宝积部”有《密迹金刚力土经》《大方广三戒经》等。“涅槃部”有《大般涅槃经》《佛说方等般泥洹经》等。“大集部”有《大方等大集经》《佛说无言童子经》等。“经集部”有《佛说阳神咒经》《佛说弥勒下生经》等。“密教部”有《大方等陀罗尼经》《诸星母陀罗尼经》等。“律部”有《四分律》《菩萨戒本》《比丘尼大戒》等。“中观部”有《大丈夫论》等。“瑜加部”有《菩萨地持经》等。“论集部”有《摄大乘论》等。

  《出三藏记集》对凉土译经的数量做了统计,“从张轨永宁元年辛酉,至天锡咸安六年丙子,凡经八主、七十六年。外国优婆塞一人译经四部、合六卷”。“自蒙逊永安元年辛丑,至茂虔承和七年己卯,凡经二主、三十九年。缁素九人所出经律论等并新旧集失译诸经,总八十二部、合三百一十一卷。”另外,统计有《凉土异经录》翻译的佛经数量“四十七部、四十九卷”。《长房录》中载有“五部”,僧祐在充分考据基础上又辑出“七部、一十四卷”,总共“五十九部”。因此,仅凉州城中翻译出的佛经总数就有一百四十五部。

  名僧如云

  373年,凉州姑臧城正听堂后湛露轩,成立了国家性质的译经场所,这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属于首例。月支优婆塞支施仑坐在经案的最前面,手执梵本,担任主译。他的座位旁边,陈列几十张经案,坐着二百多名高僧,承担助译工作。负责日常差办工作的“受者”,是常侍、西海人赵肃,会水令马亦,内侍来恭政。前凉国王张天锡亲自抄写。

  《魏书·释老传》记载:“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抄写佛经,在古代武威是一个很流行的行业,俗称“经生”。“经生”是古代书法艺术的民间传承人,长期练就一手好书法,他们的墨迹留存至今的不少。其中,抄写于前凉升平十二年(368年)前的《法句经》写经,是国内珍藏史上最早的佛经写本。凉州“经生”王相高抄写于后凉麟嘉五年(393年)六月九日的《佛说维摩诘所说经》,是历史上实名书法家遗存书法真迹字数最多的作品。这两件抄经作品,以其高超的书法艺术价值,跻身中国书画国宝行列,创下了两项“中国第一”。

  385年9月,鸠摩罗什随吕光大军到达凉州姑臧城,因苻坚败亡,吕光割据凉州,建立后凉国。从此,鸠摩罗什在凉州驻锡十七年之久,一面学习汉语音韵、语法,并博读汉晋赋文,一面搜集梵胡佛经,专心研修佛籍。鸠摩罗什在凉州所著的《通韵》,楔中梵华互译时的一个难点。梵文没有ou双元音,鸠摩罗什做了巧妙的传译,梵音作“鲁”时,鸠摩罗什译为“留”,梵音作“卢”时,鸠摩罗什译作“楼”,这一译法后来成了历代译家遵循的“鸠摩罗什鲁留卢楼为首”的定律。凉州是鸠摩罗什在中原地区驻锡时间最长、受“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影响最深刻、搜集梵胡佛经最多、为长安译经准备翻译条件最充足的地方。现存的鸠摩罗什寺塔是鸠摩罗什惟一的一颗舌舍利的存贮地,是全世界惟一以鸠摩罗什命名的城标性的塔寺。

  414年至421年10月23日,古印度僧人昙无谶在凉州城翻译出了中国佛学史上光彩夺目的《大般涅槃经》。这是该经传至中国后第一个相对完整的汉文译本,“富于文藻,辞制华密”,有利地佐证了凉州是佛教传入中国第一站的观点。昙无谶译出的《大般涅槃经》,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经典之一。中心内容讲佛身常在,涅槃常乐,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大乘思想。译本传入中原后,人们将其视作“佛说的最高阶段”。由于《大般涅槃经》的崇高地位,后世讲习此经之风不衰。

  《法苑珠林》等记载,慧达大师,俗姓刘,名萨诃。390年至397年,慧达大师先后在江南建业、丹阳、会稽、吴郡等地云游巡礼,是中华佛舍利发现第一人。此后,慧达大师振衣西来,于399年进入凉州地界,欲访姑臧阿育王塔,隐居七里涧数月,晨昏向西敬拜,数见舍利金光祥瑞。此后,他在凉州番和御山发出著名的御山石佛预言。

  释慧皎《高僧传》中,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凉州籍名僧11人,介绍曾经在凉州寓居的西方高僧20多人,这些僧人都是古代佛教文化史上有突出地位和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道光《凉州佛寺志》介绍,元代以来,有萨班、八思巴、噶玛巴西等藏传佛教高僧28人在凉州生活或弘扬佛法。

  西天取经

  晋代名僧法显在《佛国记》中描写,399年秋,法显等人进入河西走廊,准备前往天竺拜佛取经。在张掖的山道上,遇到了五个同样去天竺取经的凉州僧人,一个叫智严,一个叫宝云,还有慧简、僧绍、僧景。于是,他们结伙西去,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北天竺。后凉时期,凉州五位僧人参与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早的这次取经活动,比唐僧取经要早二百多年。

  中国历史上惟一两度取经的僧人,就是凉州名僧智严。 407年,智严独自从北天竺归国,途中遇到佛驮跋陀罗,二人从海路回到山东。此后,智严在建康东郊建枳园寺居住修行,翻译佛经10部、31卷。晚年,他乘船跨海到天竺国第二次取经,走到罽宾国时,无疾而终。元嘉年间,凉州又有八位僧人再次西天取经,《出三藏记集》卷9记载:凉州八僧人“结志游方,远寻经典”,在于阗大寺遇到五年一度的佛教集结,这里“三藏诸学、各弘法宝,说经讲律,依业而教”,凉州八僧人“随缘分听,于是竞习胡音,析以汉义,精思通译,各书所闻。还至高昌乃集为一部。既而越流沙,赍凉州。”

  北凉国有位历史上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他就是北凉国国王沮渠蒙逊的堂弟沮渠京声,官至安阳侯。沮渠京声早在少年时代,就独自一人逃离王宫前往西天取经。他取经的时间比法显等人稍晚些,约在404年左右。这位侯爷西度流沙至于阇,在那里的衢摩帝大寺巧遇印度著名学者佛陀斯那,并向其请教道义,佛陀斯那赠送梵文《禅要秘密治病经》。439年,北凉被北魏所灭,沮渠京声逃出凉州,一路南下,最后被刘宋朝廷迎接至南京。在南京,他先后翻译出了《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谏王经》》《中阴经》《观世音观经》等28部佛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