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  >  古浪县

古浪:双手奋斗出新生活

 2019/03/26/ 16:33 来源:武威日报 记者张志华

双手奋斗出新生活

王成鹏在养殖棚内喂羊。

  本报记者张志华

  14岁开始打工,20岁创业养殖,30岁成立合作社带领群众致富,心里装着贫困乡邻,有着“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的情怀,一路艰辛、一路奋斗,永不放弃,他就是古浪县鹏成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成鹏。

  1987年, 王成鹏出生在古浪县黑松驿镇水沟村。水沟村是黑松驿镇最为偏僻、落后的自然村之一,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多少年来,贫穷一直是这个村子的显著标签。由于父亲长期患病,家里生活十分拮据,常常入不敷出,使王成鹏对贫穷有着深刻的体会。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初中刚毕业那年,只有14周岁的王成鹏便背起行囊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他先后去了内蒙古、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当过建筑工,进过养殖场,干了不少工种,吃了不少苦头,但这些艰辛的历练也让王成鹏长了见识、开了眼界。看着外面的繁华景象,联想到自己家乡的贫困现状,王成鹏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他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摘掉自己头上这顶贫困的帽子,过上自己奋斗来的幸福生活。

  2007年,刚刚结婚成家的王成鹏想到长期患病的父亲和新婚妻子,他再也不忍心长年累月外出打工。留在家里容易,可在家门口如何才能挣到钱呢?多年来,王成鹏到处打工得来了一个结论:要想脱贫致富,必须要发展产业。

  “家乡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种植庄稼一年收入寥寥无几。”王成鹏把目光放在了养殖业上,毫不犹豫拿出自己多年打工积累的几万元钱资金,购进几十只羔羊开始繁育养殖。由于他打工时在养殖场里干过,对养羊积累了一定经验,不到一年时间存栏羊就达到了200多只,一出栏就是一大笔收入。王成鹏说,他们当地一直有养殖牛羊的传统,但一直都是各家各户小规模养殖,没有形成规模,所以效益不好。随着王成鹏开始规模养殖,养羊的收益可观,王成鹏家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他成了乡亲邻居眼中的“致富能人”,乡亲们纷纷开始向他学习养殖技术。

  2014年,正值古浪县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工程,王成鹏敏锐地感到这对他们山区群众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当年,王成鹏如愿报名搬迁到了黄花滩4号移民点——圆梦新村。令王成鹏意外和高兴的是,党和政府还替搬迁群众规划修建了产业区。本来就想在这里发展规模养殖,这下可省了王成鹏不少事。有着养殖经验的王成鹏一下子投入80多万元,加上政府的相关补贴,一口气建了50座养殖暖棚。

  步子踏顺了,经验更足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在先行自己养殖奠定的基础上,认真规划发展前景,2016年初,王成鹏带领同乡的养殖户注册成立了古浪县鹏成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走上了抱团发展的新路子。至目前,合作社已存栏基础母羊和育肥羊3000余只、牛近100头、猪700多头,还发展了20座蔬菜大棚,养殖了1000多只沙漠土鸡。另外,合作社还流转了200亩土地,专门种植饲用玉米、青稞等,保障养殖业对饲草的需求。

  致富不忘众乡亲,这是王成鹏更大的胸怀和理想。“现在,通过资金入股等方式加入到合作社的贫困户已经有107户、421人。”王成鹏说,穷人家出生的孩子最懂得贫穷家庭的无奈,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为此,王成鹏带领合作社积极吸纳当地贫困户共同发展,或资金入股、或到合作社打工,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合作社分了红、挣了钱。2018年,仅贫困户在合作社的分红总额达21万多元。乡亲们笑了,王成鹏更是乐开了花。“合作社还要对特别贫困的群众适当提高分红额度,助力他们如期脱贫摘帽,早日致富奔小康。”王成鹏心中早已有了打算。

  现在的王成鹏,养殖事业干大了,尝到致富甜头的他对未来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更足了。王成鹏说,他要踏踏实实带领合作社闯出一条有特色品牌、让消费者信赖的“绿色生态养殖”新路子,带动乡亲们一起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