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武威  >  古浪县

向沙漠进军——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治沙系列故事之二

 2019/01/29/ 17:29 来源:武威日报

  向沙漠进军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治沙系列故事之二

  本报记者张尚梅

  “正月里来是新春呐,青草芽儿往上升,天凭着日月啊,人就凭着个心呐……”

  1980年冬至,吃过早饭,6个年龄差不多的中年汉子相约来到古浪县八步沙了解地形地貌。一路上,他们唱着小调给自己打气,这漫漫黄沙怎么治,谁心里也没有底。

  背负家人的不解和乡邻的嘲讽,石满等6人郑重地在治沙合同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指印。

  1981年春,古浪县首家联户经营的林场——八步沙集体林场正式成立。

  没有匾牌,没有场房,有的只是他们6人背上的铺盖卷、肩头的大铁锨和腰里的水葫芦。

  选择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们进入沙漠安营扎寨。在沙地上挖个坑,上面用棍棒支起来,再盖上草和沙子就是房子了。他们管这种房子叫“地窝子”。

  白天在沙漠里干活,累了,抽几口旱烟解乏;冷了,生一堆柴火暖身。做饭的时候,风沙揉进面里、刮到碗里、吃进嘴里,牙被硌得直响。晚上和衣钻到“地窝子”里睡觉,到了半夜,突然一个风头,“地窝子”上面的棍棒就全被吹走了,几个汉子顶着被子蒙住头,相互依偎在冰冷的被窝里盼天亮。

  第二天一早,他们拍拍身上的沙土,从沙土里挖出被埋压的干粮袋,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锅,用勺子舀来积雪化开烧水,啃点干馍,又精神抖擞地开始了一天的辛劳。

  在风沙肆虐的沙漠里播绿,谈何容易?春秋植树季节抢墒栽下幼苗,常常是一场大风过后,不是树苗被风沙埋压,就是树根被大风掏出。他们毫不气馁,用双手挖出埋在沙里的树身,手捧黄沙埋住被风掏出的树根,硬是让一棵棵树苗在八步沙这片荒漠上扎下深根、发出绿芽。

  这样植树,何年何月才能见效?经历过几次惨痛教训后,石满不得不乘车去县林业局向技术人员请教。在县林业部门的帮助下,他们制定了治沙造林的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采取“封造管和乔灌草结合”的方式,栽植了抗风沙强的花棒、毛条、白榆、沙枣等树种。治沙“妙招”找到了,树苗从哪里来?一个沉重的问号挂在每个人的心头。

  按照计划,第一年先治1万亩,需要4万元,而项目的款项是2万元。石满他们跑遍了附近和邻县的林场,只解决了一部分,剩下的怎么办?最后,他们把目光落到了自家那点承包地上。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可石满他们在本来种粮的地里种上了树苗。

  为了抓紧植树,石满他们各自向家里发了全员动员令。6个家庭40多人全部上阵,最小的10多岁。他们还动员各自的亲朋好友50多个劳力,在浩瀚的大漠里播下一株株绿色的种子……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风餐露宿、攻坚克难,第一年植树10000亩,第二年植树5000亩。

  泪水伴着汗水,苦并快乐着,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措施,第二年苗木成活率达76%,保存率达70%。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